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色小吃 > 正文

武义竹筒饭

类别:特色小吃 日期:2018-9-8 12:51:10 人气: 来源:

  “山环如郭,幽邃如洞。” 武义郭洞是一个被山环着、被水抱着的江南古村落。不过,让人念想的,既不是那些古色古香的景点,也不是那座聚气藏风的回龙桥,而是农家餐馆里的那支竹筒饭。

  “山环如郭,幽邃如洞。” 武义郭洞是一个被山环着、被水抱着的江南古村落。不过,让人念想的,既不是那些古色古香的景点,也不是那座聚气藏风的回龙桥,而是农家餐馆里的那支竹筒饭。

  多年前,曾与一义乌朋友闲聊,偶然说起竹筒饭,以为那是武义的特产。朋友却说:中华饮食以竹为器,历史悠久,常见的器皿有蒸笼、饭笄、竹箸等等,食物则有竹筒菜、竹筒酒之类。至于竹筒饭,武义郭洞有,义乌上溪也有,只不过上溪的竹筒饭没有郭洞的名气罢了。

  也是巧合,之后的某天,有朋友去婺城汤溪采访,头儿让我赶去陪宴,亲见当地老农用竹筒酒宴客,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朋友之言非虚。

  竹筒酒绵柔爽口,令人陶醉。不过,大家把玩着那截毫无破绽的竹筒,颠来倒去,就是弄不清酒是怎么灌进去的。趁着酒兴,老乡一语道破:在竹子还是嫩笋时,便用针筒将高度荞麦烧直接注入体内,笋与酒同长。3年之后,嫩笋变成老竹,而新酒则吸收着天光地气,渐成杯中之醇酿。

  配制竹筒酒需要一定的技巧,是近年才有的“新酒”。家中老母年届耄耋,耳聪目明,虽学得一手酿酒绝活,却对竹筒酒一无所知。倒是竹筒饭,她不仅吃过,而且如数家珍。

  老家多山。伐木烧炭和垦荒种粮,曾是山民养家糊口的依靠。村民进山劳作,大多野外用的中餐──要么自带干粮,要么烧铜罐饭或竹筒饭。

  铜罐是贵重之物,并非家家户户都能打制。家境贫寒者,通常在腰间别一小袋生米。到了饭点,选砍一节竹筒,两头留节,就是一口天然封闭的“锅”。节头凿个小口,灌入米、腊肉和山泉,塞以木塞,左右两端以树杈支撑,置放在篝火将竹筒烤成金。食用时,将竹筒剖成两半,树枝作筷。

  竹筒饭清新香糯,无疑是山民智慧的结晶。但从史料上看,“菜”的资历比“饭”还要深。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记载,最早的“筒炙”菜是将肉馅敷在竹筒上用明火烘烤而成。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器》也记有“竹釜”:“截大竹筒以当铛鼎,食物熟而竹不熠,盖物理自尔,非异也。”到了清代,“竹釜”更是盛行。陈鼎在《滇游记》中说:腾越铁少,土人以毛竹截断,实米其中,炽火畏之,竹焦而饭熟,甚香美。

  武方志亦记载,郭洞的竹筒饭已有200多年历史,再次印证《滇游记》的描述。不过,义乌上溪的竹筒饭据说可上溯至梁朝年间,是昭明太子在义西“覆釜岩”隐居时传授的烹饪方法,俗称“太子饭”。

  当然,“太子饭”仅仅是坊间传说,莫辨。退一步说,郭洞竹筒饭虽没有上溪的“悠久”,但郭洞人推陈出新,靠“山”吃“景”,以竹筒饭谋生赚钱,实在高明之至。

  郭洞游过两趟。头一回是慕名而去的,那时“农家乐”刚刚萌芽。我们一行5人从磐安县城出发,中午时分到达郭洞,远远看到门口燃着一团火,还能闻到一丝丝独特的清香。走近之后,但见火堆上排列着十几个粗壮的竹筒,轻烟缭绕,吱吱有声。

  火堆边上,一个村民忙碌地往一端凿空的竹筒里填料──湿米、香菇、猪肉、葱之类,塞得差不多了,便用木塞封住凿口,将它放到火堆上烤。

  “烤”是村民口语。准确地说,是“煨”。因为“烤”是将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炙,其始甚古。“煨”用小火,不紧不慢,有贵族气质。当竹筒由浅绿变深绿,转而渐现泥土似的灰色时,竹筒里的米饭便焐熟了。

  饭香诱人。我们当即决定在这家四处漏风的餐馆用中餐,一人一支竹筒饭,外加一只土鸡煲。因为心中有了牵挂,到了景点,只草草逛了一圈,便直接回到门口的火堆前。

  一见我们落座,饭店老板操起柴刀,手脚麻利,一会儿便剖开5支香气四溢的竹筒。可惜,竹筒太烫,无处下口,而手中之筷又搛不起大口的米饭,只得寻找汤勺之类舀着吃。那样子,就像多年不曾吃饭的饿汉,一人一个吃相。还好,有鸡汤送咽,才不至于让饭噎着

  再次去郭洞,是在6年之后,我也到市里履新。此时,乡村游如火如荼,郭洞的“农家乐”早已鸟枪换炮──破败的旧房变成了两层砖瓦房,屋里尽是现代装潢。竹筒饭还有做,但已闻不到原先烤竹子的清香了,更别想围着餐桌等待火堆里的竹筒饭上桌。不过,因为念想,也因为恋旧,我们还是点了竹筒饭。但吃了还想吃的感觉,已经荡然。十二生肖排列顺序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关键词:烤竹筒饭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澳纽风味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