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异国风味 > 正文

上海弄堂国际都市隐藏的市井烟火气

类别:异国风味 日期:2017-5-16 16:42:51 人气: 来源:

  弄堂,这个概念也就100年的历史,有了租界后,因为地价飙升,才有了经济的联排住宅,有了所谓的弄堂。弄堂,这个概念也就100年的历史,有了租界后,因为地价飙升,才有了经济的联排住宅,有了所谓的弄堂。

  很多人觉得上海的味儿不够,没有北方某些地域的豪爽,也没有西南某些省份的泼辣,但我想,那是没有好好品的缘故。你若只看一些闪耀着冷辉的大厦高塔,逛一些旅游地图上标明的景点,那你确实是摸不到这座城市的本质的。

  这座城市从不素颜出镜,那精致的脸,只是给外人看的,外人看罢,留下几声感叹便走了,由此,上海的面目也越来越模糊,像黄浦江的江雾,散不开的。

  山阴,与上海最浪漫的马甜爱相邻。仅仅是一个转角的关系,走的快了,也许你就错过了这样一条安谧的马。这条马宽不过10米,却集上海弄堂房子之大全——20年代的石库门里弄、30年代初的新式石库门、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花园洋房,都可以在这条短短的马上看到。

  山阴附近大大小小的里弄里,多的是名人故居。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一代文豪在此与世长辞。行走在山阴上,依然可以呼吸到浓重的文化气息。

  新华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的美誉。这条藏身于茂密梧桐树荫下的窄窄的马,安静而带点贵气,以低调的优雅取胜。两旁的梧桐,高大而神情自若地守护着一街安宁。

  在这里,有一条马蹄形弄堂,被叫做新华别墅。过去,这条弄堂曾住了许多国家的外侨,所以也叫做“外国弄堂”。弄堂里,坐落着几十幢不同风格的欧式花园住宅,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式等。

  因此,一入弄堂便恍若来到欧洲乡村。这条弄堂的设计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家邬达克先生。秋天的时候走这条弄堂最适宜,你可以看到西斜的太阳照在那些有拉毛的房屋外墙上,斑驳而又温暖。

  愚园,上海西区一条著名马。这条马并不宽阔,但却也不短,从最东端的静安寺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园附近。愚园有多少口,就藏着多少故事。

  从外面看,一个小小的弄口,不经意间也许就走过去了。而一旦进入其中,你会发现蜿蜒曲折的弄堂内,竟然别有洞天。越往里走,竟是越来越开阔起来,眼前也渐渐明亮起来,这时你的内心会有些小小的震撼。

  窄马、梧桐树与西式的别墅建筑,是老上海道的标志。陕西南就是其中的典型。陕西南过绍兴向南行100米,马左侧,“步高里”三字在一条很深的弄堂高悬。1928年12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真正开始了文学创作之。

  步高里门口,有一个坐东向西的高大牌坊,这中国式的牌坊造型雄伟古雅,像和的门楼。在当年洋楼林立的法租界中,这牌楼是很耀眼的一道风景,直到今天,这牌楼依然引人注目。

  复兴西,上海的一片。这里柔美、、安稳,如同城中小岛,只是简单走着也很好。复兴上,有一条弄堂,灰扑扑的,乍看并不起眼,却是著名的“蓝妮弄堂”,也有老上海人称它为“玫瑰别墅”。

  “蓝妮弄堂”堪称是最寂静的弄堂,走在里面,听得见心跳一样的,仿佛使人无所思无所欲,但如果把这些静静的房子和曾经的风云相联系,又顿时会觉得触目惊心。

  泰康,从头到尾不过四百多号,说长不长,在繁忙的肇家浜与低调的建国中之间。泰康210弄,现在被叫做田子坊,因为早已声名在外,大白天去定然是人潮汹涌。

  田子坊已然成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文艺青年的朝圣地。这些弄堂曲折而狭小,墙面上缠绕穿插的电线,旁边的有些门面却装修得玲珑别致。门前的店招、橱窗里的物品、店内的灯光都是细心营造出的文艺口味的商铺。和新天地不同的是,这里还有着居民,因此这里更能体会到弄堂生活的味道。

  万宜坊位于今重庆南205弄,由法商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最知名的是它里面有邹韬奋故居。另外,李安电影《色.戒》中的原型人物郑苹如也是住在万宜坊。

  万宜坊的房子,像常干净、整齐的“联体小别墅”,虽然已历经近百年的岁月,但其外观设计,在今天看来仍非常时尚。细细品味,那红色的屋顶普遍泛着黑,诉说着它曾经历过的沧桑。

  弄堂文化?弄堂本来没文化,一堆不能再普通的建筑,起兴于民初,30年代成燎原之势,蔓延为城市肌理,是谓鼎盛。时值国家频发,农民破产,大量涌进城市,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蓄水池。

  当时的弄堂居民是不固定的,三板斧,农忙时回乡从事生产,农闲时复又进城打工。因为可以迁徙,无所谓身份垂涎,所以也不顾惜城市居住权,住腻了,住不高兴了,拔脚就走,说搬就搬。

  我们在读近现代历史时,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少有人在固定的地址住满5年以上,比如鲁迅,几乎每年都在搬迁,又如郭沫若等等,莫不如此。急吼吼的生计,人们疲于应付;频繁的流动,无暇顾及和建立稳定的邻里关系,所以说,早期的弄堂根本没文化。

  说“弄堂文化”,是今人的线年之前并无“弄堂文化”这一说。解放后,户口冻结,上海市民户口世袭制,工人翻身,住房由国家无偿分配,也因为是福利性质,一旦要交换则费神费力。另一个诱因是城市建设的嘎然停滞使房源更加紧缺。再后来,城市高架和地铁拆迁等等,弄堂逐渐解体。

  1999年,取消福利分房提供商品房,弄堂的就此进入多米诺骨大限,原居民纷纷迁出,弄堂生活杳如黄鹤,成为回忆,并且是雨打风吹而不去的集体回忆,才想起曾经的、共同生活的气息、经历-----哦,弄堂是一种文化。

  上海在迅速发展的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了国际都市。但弄堂,却成为了上海别具一格的烟火气息,也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异国风味餐厅,酒吧,咖啡厅,饰品店,小玩艺品,服饰鞋帽,想得到的都可以淘到,想不到的也会出现在此,这样一个多姿的地方怎能不走一趟呢?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澳纽风味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