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异国风味 > 正文

小板巷诗意浓 金银街充满了异域风情

类别:异国风味 日期:2015-10-30 17:54:05 人气: 来源:

  小板巷成诗之巷。

  充满异国风情的金银街。

  人文气息浓厚的成贤街。

  城市宽阔的马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呈现的是这座城市的现代与繁华,而城市的小街小巷之中,却默默记录着这座城市在岁月更替中的点点印记,积淀着这座城市的底蕴。在这个美好的春季,扬子晚报记者就带你去寻找南京小巷中的别样“风情”。

  扬子晚报记者 薛 玲 文/摄

  探访地一 小板巷

  一条小巷九首诗,朝天宫小板巷好诗意

  冶城东畔旧亭台,寂寂朱扉映竹开。一树碧桃都落尽,去年蝴蝶却飞来……扬子晚报记者经过朝天宫街道小板巷时,意外发现小巷院落的外墙上悬挂有古朴的木板,而木板上则印刻着不同时期描绘朝天宫街道辖区内冶山、笪桥的古诗。

  小板巷位于丰富与大香炉之间,记者一走过,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板巷竟然悬挂有九首古诗。“这是我们街道刚刚搞好的,还不错。”采访时,一位小板巷的居民笑着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不少过的人都会停下来读一读、拍拍照。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朝天宫地区是南京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2500年前,而“不起眼”的小板巷,曾经还是元末明初名闻的金陵首刹大龙翔集庆寺的地域范围,600多年前,此地钟喧鼓鸣,香烛不熄,后因成为木料市场而得此名。

  朝天宫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小板巷紧邻冶山道院社委会,社区内的冶山诗词馆是一处展示冶山暨朝天宫地区古诗词的微博物馆,小板巷则是对冶山诗词馆的外延。马上街道还将着手对院落外墙进行粉刷出新,让小板巷更富“诗情画意”。

  探访地二 察哈尔十二巷

  一条小巷三学校,十二巷成“学院派”代表

  位于鼓楼区的察哈尔十二巷,既有南师附中的教师宿舍区、察哈尔小学,也毗邻解放军南京学院和南师附中,这使得察哈尔十二巷成为“学院派”的代表,并成为一条独特的教育文化景观之巷。600多米长的察哈尔十二巷,南接察哈尔,北出入口则连接着虎踞北。与一般的小巷不同,全线约经历18次转折,其中90°以上的转折就有7次。

  几年前扬子晚报记者曾探访过一次察哈尔十二巷,整条小巷狭小而压抑,还没有灯。现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的小巷古朴而,小巷拐点形成的大量的视觉盲点已被绿化景观所点缀。整条小巷最大的亮点,则是察哈尔小学门口建起的一长溜文化墙,为小巷增添了十足的文化氛围。

  探访地三 金银街

  颇受在宁“老外”青睐,街区充满异国风情

  临近南大的金银街不长也不宽,但这条小街在老外中的知名度却很高,据说在南京的外国人,七成以上都知道金银街。走在金银街上,不仅碰见外国人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就连租房信息也是英文版的。

  红色的外立面,门窗上白色的欧式线条……金银街上的居民楼很有欧式建筑的范儿。因为紧挨着南大,周边又分布着留学生宿舍、中美合作研究中心,金银街凭借着独特的地理,轻松地把自己同南京其他的街巷区别开来。

  因为往来的留学人员较多,金银街还成了一个中外美食的集散地,杰克地方、老地方餐厅、对话音乐餐厅……每一家餐馆也许店面不大,但却个性十足,在阳光慵懒的午后,也许你还能看到三三两两的留学生坐在街边惬意地喝着咖啡,让人有种走入了欧洲某地的错觉。

  探访地四 成贤街

  古时贤人常从此走,槐荫中白墙青瓦今犹在

  成贤街北起东,南止珠江,长约1千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以为先,以学校为本”,下诏在鸡笼山(今鸡鸣山)南建国子学,次年改称国子监,为明朝最高学府,亦为当时世界最大高等学府之一。时人认为读书人经国子监深造后,即成为“贤人”,可入仕为官,故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谓之成贤街。

  现在成贤街的北入口,还可以看到一个书有“国子学”的小牌坊,一向南,街两边的文化墙上则刻有诗、书、礼、艺等。现今的成贤街,依然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这里不仅有国立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址)、国民教育部、国立中央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旧馆),还有现代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故居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槐树成为成贤街的一道独特景观,在沿途店家“青瓦粉墙马头墙”的映衬下,仿若踏入了“槐荫中的白墙青瓦”,充满了浓浓的书卷之气。

  更多特色小巷

  三元巷

  连中三元的尹凤居住在此

  位于新街口南的三元巷,得名于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有个叫尹凤的人,在武举科的乡试、会试、殿试中连获三个第一,号称连中三元。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事,时人遂称尹凤居住的巷子为三元巷。尹凤后来随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

  车站东巷

  因“小铁”而得名

  提到车站东巷,很多人可能觉得挺陌生,其实它就是紧靠着紫峰大厦,连接中央和中山北的那条巷子,全长不过235米。清末,南京下关至老城内还没有汽车运营,交通仅靠黄包车和马车等。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奏请清廷,藩库纹银40万两,修建从下关到街(今白下)的铁。1907年10月,这条铁动工,至1909年通车,南京人俗称“小铁”。“小铁”经过此地附近,车站东巷地名因此而来。车站东巷的北侧有一段100多米长的护土坡,现在不仅做成了垂直绿化,台阶处还印有车站东巷四个字,拾阶而上,仿佛即将步入站台一般。

  龙池街

  一条小巷藏着40多口古井

  在六合区龙池街一条500米长的街面两侧,散落着数十口古井。据当地人介绍,早年街上古井密布达72口之多,其中既有近200岁高龄的古井,也有上世纪60年代新开挖的。即便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附近居民仍习惯每天去井边拎水洗菜,仍有40多口古井还在坚守岗位。

  这些古井或“肆意”立在街巷中,或静落在小院围墙内,有的藏在民宅里。它们造型精美,形态各异,一般有圆形、六角形等。因为使用年代久远,一些石质井栏上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痕。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澳纽风味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