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美食菜谱 > 正文

石光华: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类别:美食菜谱 日期:2020-7-19 2:05:29 人气: 来源:

  14日,作为美食节的欢迎晚宴——天府家宴在万达瑞华酒店开席,这是嘉宾们到达成都后的第一道盛宴,其中灯影香鱼片、天府回锅肉、陈麻婆豆腐、椒麻春笋尖、菜根老坛子、鱼香酥皮虾、樟茶烟熏鸭、开水白菜心、金汤养生锅等16道主菜将川菜的“麻、辣、鲜、香”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来自远方的朋友们了一次地道的川菜美食文化体验。

  开宴之前,记者专访了天府家宴的顾问之一石光华,这位文人美食家要给大家摆一摆自己对川菜的独到见解。

  石光华,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著名诗人、作家、美食家,自诩好诗、好酒、好吃。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读者的追捧,多次加印,销量破200万册。2017年,《我的川菜生活》姊妹篇《我的川菜味道》再次受到读者的好评与喜爱。

  石光华(以下简称石):我觉得自己本质上是一个文人,文人与美食其实自古就不分家。你看杜甫、苏东坡、陆游甚至更早的商代宰相、厨神伊尹,中国文化的始祖孔子,都是美食家。因此,不存在身份转变的问题,只不过我最近几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饮食上,放在川菜文化研究上。

  石:也是一个。我的朋友刘太亨在重庆开了一家餐厅,叫香积厨,自己印了一套给客人看的小刊物,他晓得我喜欢做,喜欢吃,问我能不能写点小文章。朋友喊帮忙,写东西对我来说也不是难事,我就同意了,很快写了第一篇《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没想到反响很好。2002年我决定把所有职务都辞掉,专心做文学。但那时小孩在上学,家庭经济有压力,我就给写文章,卖文为生。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投给了一家,编辑非常满意,让我不要写文学体育类的稿子了,专写饮食。写着写着我觉得不满意,版面太有限了,往往浅尝辄止,于是索性放开写,一根葱一头蒜也写上几千字。

  后来,朋友看了这些文章,都觉得不错,让我出一本书。出版社派了梦见手机丢了一个很好的摄影记者,版子也做得很考究,这就是《我的川菜生活》,出版后反响很好。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黑色幽默,之前写了那么多纯文学的诗歌散文评论,都是名不见经传,写了一本川菜,反而火了。

  石:有人追溯川菜的历史,追溯到了2000多年前,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我们今天吃到的川菜是近现代川菜,其历史满打满算只有150年,我认正系统形成今天川菜的味型、菜式、烹饪方式,甚至只能追溯到时期,因为川菜的发展是有断点的,第一次在宋末元初,四川作为南宋抵抗蒙元的主战场,战乱,“扬一益二”的成都弄得十室九空,很多传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都遭受了巨大。第二次更狠,明末清初,四川是战争持续到最后的一个省,顺治初年四川只剩下5万户人口,战争了人口,也斩断了文化的传承,古代川菜文化几乎断绝。其实也可以想象,命都活不到,哪个还会去整好吃的嘛。但祸福相依,正因为被战乱夷为白地,在这片土地上又诞生出全新的更加辉煌的川菜文化。

  石:是的,康熙后的100多年,中国各地的人们拖家带口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口,还有不同的方言、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碰撞、交互、融合,让四川,也诞生了独特的新四川文化。众多文化中,饮食文化处于最优先级,民以食为天嘛。很多人家举族迁徙,甚至带着烹饪器具,也带来对食材的处理方法、烹饪方式和调味方式。四川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饮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交汇融合、去芜存菁,慢慢发展出了近现代川菜。

  石:文献里是有很多文人对四川本地饮食的记载,比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临邛开了一家小酒店,“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打破了君子远庖厨的传统,开了文人参与饮食业的先河。后来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记载蜀中饮食“尚滋味、好辛香”。再后来杜甫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苏轼《春菜》里写道,“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陆游在《剑南诗稿》里有大量的诗篇都涉及四川的名酒、时蔬、菜肴。

  但我翻了无数典籍,甚至县志、野史都找了一遍,也没有发现一个明确记载古代川菜菜式以及制作方法的文字。今天我们只能通过古籍文献知道,古代川菜辉煌过繁荣过,让文人墨客难忘。所以近现代川菜完全可以说是在破而后立的基础上诞生的。

  石:苏轼虽是眉山人,但他做出东坡肉、东坡肘子是在徐州、黄州,而且东坡肉也不是川菜独有,江浙菜、鄂菜里都有,烹制方法都不同。四川的东坡肉是后人在川菜味型基础上创制而来,与当时的味道、烹饪方法又有极大不同了。

  石:今天的川菜比较系统地形成是在清代晚期至时期,有两位标志性的人物,第一位是蓝光鉴,他13岁以徒入厨,16岁上灶,以三桌满汉全席惊动成都。他创办的荣乐园是当时成都最高档的餐厅,他本人融汇南北菜肴,创制了300多道菜,研制了30多种筵局,至今这些菜品都是川菜的基础经典菜品。他招收培养了一大批徒弟,其中20多位都成了顶尖厨师,后来川菜的半壁江山基本是蓝家人。

  另一位是黄敬临,他是饮食业中文人的代表。黄敬临家是四代书香门第,他本人也有举人,曾做了三任知县。他20多岁时宦游,献上一道樟茶鸭子给慈禧太后庆生,成为宫廷御菜。1930年,57岁的黄敬临在成都包家巷正式亮出了“姑姑筵”招牌,他自封“油锅边镇守使,加封煨炖将军”,把饭馆所在的原住宅改建成一座小巧雅致的园林,成为当时成都仅有的一家园林式餐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房菜馆。姑姑筵名菜也多,除了樟茶鸭,还有青筒鱼、开水白菜、豆渣牛掌等。

  黄敬临亲手书写招牌和对联: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海参,供给你们爷爷太太(上联);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下联)。横批:“混寿缘”。姑姑筵每天只卖4桌,必须提前5天预订,而且不能点菜,只能说规格,让黄敬临安排。即便如此,都俏得很,整个成都都以吃姑姑筵为荣。

  石:的确,蓝光鉴对姑姑筵的菜品都赞不绝口,甚至偷师了一些菜品。文人的确有优势,一是为川菜赋予了文化含义,二是食材选择、烹饪方式更精细精致、味道更个性化,三则是眼界更开阔、思维更发散、创意更十足,让川菜更具有生命力。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进川的多是名门望族、大学者、大文人,他们给川菜带来了第二次飞跃,因此川菜产生了文人菜、公馆菜,精烹细作,诞生了诸如“清炖粉蒸肉”这样的奇妙菜式。

  石:这是个典型的“三套车”。把粉蒸肉装到猪肚子(肚念dǔ,指猪的胃)里,然后把猪肚子装到鸡肚子里,然后把鸡拿来清炖。这是当年公馆菜里非常流行的一道菜。这种菜为什么必须出现在文人菜里?说白了就是“有钱有闲”,普通老百姓咋个可能整这些嘛?

  石:对啊,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文人推动的。推动川菜发展的文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千,他自己都说过,“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张大千对川菜最重要的是利用个人影响力,让川菜走出国门,闻名海外。此外,著名作家李劼人也在指挥街开过馆子,名叫“小雅”,经营金钩包子、炖鸡面、番茄撕耳面、酒煮盐鸡、干烧牛肉、黄花猪肝汤等。还有一个开馆子的文人,车耀先,他开的努力餐今天都还很火。

  石: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中最有文化的菜系,不是因为有多少名人吃过,写过,赞过,有很多典故文献记载过。川菜的文化源于川菜作为一个菜系,其烹饪技艺、菜品构成、味道谱系融汇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

  举个例子,川菜以追求味道而著称,麻辣是川菜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但其实麻和辣并不是味道,而是一种痛觉。一个以追求味道为自己全部美学风格的菜系,竟把两种不是味道的体验作为自己的灵魂,是不是很奇妙?川菜用不是味道的麻和辣,打通自己的味道体系,构建自己的味道逻辑,这就是川菜的文化体现。

  石:回锅肉。这道菜看似家常,其实极为讲究,而且饱含,并且只会诞生在四川。这道菜是乡愁,是中国人人与、人与祖先、人与自然、人与故乡的连接。中国人祭祀的时候把食物给、神灵和祖先,又把这些食物看成对象给我们的馈赠和恩赐,食物作媒介,达到人神共享、天人合一。说回锅肉只会诞生在四川,不仅是因为郫县豆瓣,还因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四川,产生了很多祭祀祖先的熟刀头肉,孕育出香味浓郁的回锅肉。

  此外,回锅肉本身也是文化,它号称川菜第一香,是“六香之和”,非常经典地呈现了中国食物发酵的酱香。六香之中除了肉的汁香、蒜苗的清香,其余四种调味料——郫县豆瓣、豆豉、酱油、甜面酱,都是发酵品。中国饮食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食物发酵术,把食物交给时间和自然,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与独特文化。

  石:说川菜只有麻辣,那是。我以前也像很多人一样耐心解释,川菜不止有麻辣,麻辣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辣,有鸡豆花、开水白菜、竹荪肝膏汤……突然有一天我在解释的过程中很讨厌自己,怎么像个受了气的小媳妇,喋喋不休地?

  现在有些川菜大师,为了改变人们对川菜麻辣的印象,刻意做一些不辣的川菜,这样的川菜能比其他菜系更高级,更有吸引力?所以我认为,今天川菜遇到的,不是麻辣过了,而是麻辣得不够,是上百万川厨大军,没有几个人真的懂麻辣。

  石:对。我曾经请10位川菜大厨给我写10种辣椒,包括香度、辣度、成熟期、适应哪种菜型等。全世界上百种辣,我想这个问题对擅长做辣的川菜厨师来说,应该是小儿科。结果最好的一位也只写出7种,而且都没达到我的要求。再举例,宫保鸡丁是煳辣味,很多厨师都会做,但煳辣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说不清楚。其实煳辣味是糖和辣椒受高温后的一种反应。所以我们对川菜麻辣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真正沉下心做记录,钻进去做研究,不断,精益求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因此,我认为川菜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川菜成为一个伟大菜系的时代也还没有到来,它需要后继者去完善,去创造,去。川菜潜力还很大,可塑性还很强,川菜的传统将在我们和后来人手中铸造。

  川菜里做青椒酱,或没剁碎用火烤,或剁碎了用油炒,发酵后才不会变酸。而做红椒酱必须是生的,或者是用油阴熟。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食物,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青椒太阴,要以火辅之才达到平衡;红椒太阳,要生要阴熟才达到平衡;

  虽然没有见过石光华先生,但对他却是闻名已久。一是从他的那本《我的川菜生活》中阅知,一头蒜、一根葱都能写出洋洋洒洒数千字,且角度独特,妙趣横生,令人欲罢不能。二是从朋友同事口中闻知,石光华很有个性,口才极佳,早年被称为“成都四大嘴子”,而且他对的事和人,能说敢说。于是乎采访之前,我老老实实地做了很多功课,细致到见面该如何寒暄,以免说错话,采访不顺就糟糕了。

  石光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儒雅。整齐的白色立领衬衫,浅色长裤,整个人看上去斯文清爽,文人范十足。第二印象是,比书中照片清减了一些,腰板笔直,说话中气十足。第三印象是善谈,采访近两个小时,他说得意犹未尽,我听得余味无穷,如果不是因为天府家宴马上要签到,他作为顾问必须到场,估计还能继续摆下去。

  龙门阵开摆之前,我问石光华为什么会从诗人变成美食家和川菜文化学者?他的回答很耿直:“饥饿让我喜欢吃,贫穷让我喜欢写。”

  经历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了石光华对食物的,也使他从小到现在不挑食,即使在今天,他对名厨名菜也没有其他美食家的那种狂热,只要滋味好,他都甘之若饴。而早早的生活,再加上生活的需求,使得他从购买到烹饪,都必须亲力亲为,再加上文人的思维和见解,让他对做饭有些独到的见解。至于喜欢写,一则自认是个文人,自然要能写善写,二则写出来的东西能换来几个养家糊口的“银子”,自然也要下来的。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澳纽风味网 All Rights Reserved